banner
Riceneeder

Riceneeder

白天研究生,晚上研究死
github
email

對中藥“毒”的理解

1.中藥的 “毒” 是否真的毒#

在中醫理論中,中藥都具有偏性,寒熱溫涼均為中藥的偏性,中醫講究” 熱病寒治,寒病熱治,堵則瀉,散則固 “等,對什麼症就應當用對應的藥物,如果對於熱症使用溫熱的藥,那在大部分情況下這和服用毒藥是沒有區別的,不能指望一加一等於零。

中藥毒的含義應當分為三種:1. 傳統意義上的毒:指的應當是藥物藥性的峻猛程度,所以也有分” 大毒 “,” 有毒 “,” 小毒 “,” 無毒 “;2. 中醫理論上的毒:指的應當是藥物治療疾病的能力,所有的具有治療意義的藥物都能稱為毒,《景岳全書》曰:” 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稱為毒藥 “,明代名醫張景岳認為:“藥以治病,因毒為能”;3. 在現代研究下的毒:指的是安全劑量小,用藥稍微超過常量,就會對人體造成危害,甚至致死的藥物或提取物。中醫歷來推崇 “以毒攻毒” 理論,第一个 “毒” 應當是指強力的藥物,而不是指的狹義的對機體有危害的藥物。

中藥的許多毒性成分反而是治療疾病的有效成分,已故全國名老中醫李可善用附子,有毒的附子成了救命藥。他認為,“附子為強心主將,其毒性正是起死回生藥救之所在。” 一名 65 歲男性患者,心肌擴大,不能平臥,呼吸難以接續,面色灰暗,手冷過肘,足冷過膝,汗出如油,舌紅光無苔,脈浮虛大而數(260 次 / 分),血壓已測不出,氣息奄奄,危在旦夕。李可連開三劑藥:第一劑藥中附子 200 克,病勢未轉;二劑時附子加至 400 克,稍穩定;第三劑附子加至 500 克,病勢開始趨緩,四肢轉溫,脈亦變緩(90 次 / 分),血壓 160/70 毫米汞柱,調理 1 周後出院。

2.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 “耍流氓”#

無論現代醫學化藥還是傳統中藥亦或是現代中藥,在臨床用藥均有用藥指導和藥物劑量管控,例如我國由國家編撰的藥品規範法典《中国药典》,上面詳細地記載了各種藥物的用藥標準。並且,毒性的中藥不會單獨使用,而是與其他味藥配伍,保證複方藥在發揮總體療效的同時,將其中單味藥可能產生的毒性降到最低。在用藥時,合理久煎、減毒存效,是諸多醫家應用有毒中藥的可靠經驗。經較長時間煎煮,有毒成分被揮發或水解而減低,有效成分仍可保留發揮治療效用。比如烏頭附子在浸泡或煎煮後,其含有的有效且有毒的成分雙酯型生物鹼水解為毒性小的單酯型生物鹼或者水解為幾乎無毒的醇胺型生物鹼,從而保留藥效並消減毒性。不僅是煎煮,中藥經過炮製、配伍等都可以達到減小或消去毒性,增加療效的效果

重要的是,無論是有毒還是無毒的中藥應用要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大劑量,並且中病即止,不可過服。大部分的因服用中藥造成機體損傷的事件都是因為過量服用中藥造成的。

3.正視中藥的 “毒”#

隨著現代醫學的興起,藥理逐漸被重視起來,而中藥更多是的憑經驗用藥,藥理研究是短板,這也使中醫藥饱受诟病,並成為反中醫人士的主要攻擊點。中藥的毒有時是無效成分,有時卻是恰好起作用的成分,例如劇毒的砒霜,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張亭棠教授正是通過研究和利用砒霜(三氧化二砷)的 “毒性”,成為了我國利用砒霜治療白血病的奠基人,並因此榮獲多項獎項。對於中藥應當建立一種毒的觀念,安全用藥的態度,不能因為中藥有大毒而追求安全將用藥劑量降至有效量以下,導致病情惡化。重視並大力中藥毒理學的研究,是中醫藥走向安全、國際化的不可缺少的道路之一。

參考文獻:

  1. 趙軍寧 and 葉祖光. “傳統中藥毒性分級理論的科學內涵與《中国药典》(一部)標註修訂建議.” (2012).
  2. 張帥男,李煦照,盧芳,& 劉樹民 (2015). 中藥毒性研究的新方向 “:無毒” 藥物潛在毒性的發現.
  3. 陳士奎 (2017). 我國開創的中西醫結合科研及其啟示(九)—— 張亭棠教授等與中藥砒霜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中西醫結合研究.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